2007年1月某日上午,德国柏林伊文·希尔曼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恩·阿隆·希尔曼打开自己的信箱时,发现了一封从中国寄来的法院传票,随信寄来的还有翻译好的德文版起诉书。
这份由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的传票要求希尔曼在北京时间2007年7月17日上午9时出庭。盐城中大客车以自己的“商业信誉被侵害”为由,对其正式提起诉讼。与希尔曼一起被诉上法庭的还有德国MAN商用车公司和尼奥普兰客车公司。
一口气锁定了三家外资被告,这样的跨国官司,在中国车界并不多见。但伴随中国车企拓疆海外步伐的加快,类似的官司可能会在未来继续上演。可以想见,知识产权之争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与尚在起步期的中国车企如影随形。
反诉开始
去年10月23日,在北京长城饭店江苏中大集团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而就在3天前,同样的场地,德国MAN集团也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两场发布主办方不同,议题却相同。
由于中大集团制造销售的中大A9客车,涉嫌抄袭德国知名的客车制造商尼奥普兰公司(德国MAN商用车公司的子公司)一款具有代表性的“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公司已经对其提起了民事诉讼,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已于去年9月26日受理了此案。
“得到消息后,我们紧急启动公司法务部门对此事研究并收集证据,时机成熟时,我们将对尼奥普兰进行反诉。”当时接受采访的中大客车公关部总经理纪立俊向外界表明了态度。
此后,中大方面很快便在希尔曼的博客中找出了破绽。“中大集团的剽窃事件是损害知识产权的严重事件”,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中,希尔曼引用了MAN集团副总裁弗朗茨·诺依丁格的原话,并加以评论道,“这是中国人迅速并且肆无忌惮剽窃西方技术的又一典型例子”。“在正常司法程序并未判决的前提下,希尔曼做出这样的评论显然不合时宜。并且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德国汽车制造业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大方面认为,对方这种歪曲捏造事实的行为,已经对中大客车乃至中国汽车制造业产生了较为恶劣的负面影响,遂以“诽谤”罪对其提出起诉。
品牌危机
其实,中大只是一段时期以来,卷入与国外车企知识产权侵权争端漩涡的一家企业而已。在中国汽车产业大门彻底敞开后,国外汽车品牌产权官司像雪片一样飘然而至。
去年11月18日,第九届北京国际车展拉开了大幕。看车人潮中充斥着一类特殊的人物——他们是海外车企雇佣的法务人士及技术专家,这些“好事”者的任务就是,借这个众多
新车齐亮相的机会,向公众爆一爆中国车企抄袭的猛料。
“长城被指抄袭,是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消息。”长城汽车宣传部部长商玉贵告诉记者,北京车展期间,长城汽车一家意大利的经销商在接受海外某知名通讯社驻华“记者”采访时,一句“这车(精灵)很像‘熊猫’”的漫不经心的话,被这家通讯社作为专稿发回了总部,进而成为了“长城三款新车普遍抄袭”的导火索。而在国内车界名不见经传的河北天马“英雄”,也没有逃过现代起亚“线人”的“火眼金睛”,被指责为“抄袭”了起亚旗下当红车型“索兰托”。
“这里面的确存在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它主要体现在车型外观设计方面,特别是一些自己不具研发实力的汽车制造企业仍没有摆脱模仿、借鉴的痕迹,这难免不被“外人”抓到“把柄”。而上述“涉案”的几家企业对此并没有回避,“钱紧”是他们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但这的确也是欧洲汽车企业在集体的、有意识的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击。”中国车企回答记者问题时都异口同声的认为:官司背后,其实外资车企另有阴谋。
深层图谋
今年1月底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发布的2006年汽车出口年报显示,在连续3年高速增长后,2006年全国汽车整车出口数量和金额都比2005年再翻一番。出口各类汽车整车34.35万辆,同比增长97.2%;整车出口金额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97.8%。
“去年9月,中大已进入土耳其市场,打开了通向欧洲市场的大门。与欧洲同档次客车相比,中大客车的售价只有欧洲同类车价格的1/4到1/5,这引起了欧洲客车同行的高度警惕。”纪立俊说。
事实上,在去年中大客车与德国尼奥普兰对簿公堂之前,中大已经与尼奥普兰有过一次较量。2003年,当时与国内宇通汽车公司合作的尼奥普兰,就以中大侵犯其一款名为“莱茵”的产品外观设计为由,将中大告上法庭。然而一番缠斗之后,那场官司最终不了了之。“其实到目前为止,长城并没有接到来自菲亚特方面的任何法律性文件。”长城方面面对官司很淡然,但却对事件可能引发的恶劣影响表示担心。
随着我国汽车出口规模加大,民族品牌汽车的出口目的地也开始升级,从较早的非洲、中东以及东南亚等地转向准入门槛较高的发达国家市场。中南美、中亚、俄罗斯及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了国内自主品牌厂家的视野,进军欧美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大。
“除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外,外观设计专利也产生了很多纠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袁泉处长说。2005年统计数据表明,当年中国审结的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中,涉外案件同比上升了77.48%。对此,有关政府人士表示,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大规模爆发期,“比预测提前了5~10年。”
见招拆招
“随着中国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全球市场,势必会冲击到当地的汽车企业,这也是近期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增多的原因。”对于频繁被诉的“涉剽”案件,有业内专家如是评价。
知己知彼,中国汽车企业现在需要的是区别良性与恶性的法律纠纷,进而见招拆招。
“中大汽车对德方提起诉讼,反击得有理。”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知名专家南京大学法学院吴建兵教授说,“德方在法院尚未正式做出判决之前单方面宣布中大客车‘完全抄袭’,在国外属于违法行为。”
当然,像中大这样对对方提起反诉只是“救守”的一种被动方式而已,毕竟一旦进入司法程序,这场“持久战”中,实力较弱的中国车企最后总是力不从心。
“从目前汽车产品的专利申请数目来看,发明等技术专利仍占较大比例。至于外观专例,不仅国内法规尚不明确,就连国际上也难以完全界定。”上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车企只有尽早在国内和出口国申请外观专利,才是在“被动”的大环境中,求得“主动”的关键。
关键词
救守
“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不明于守者也。必能此,乃能守城”(《墨子·号令》)。墨子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他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
中资车企作为“后来者”其品牌短板不言自喻,但区分与外资产权纠纷中的良性与恶性企图却必须在意。在适当的时候做出主动回应,积极防御有时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者观察 大局面更须大智慧
又到3月。
一年前的此时,欧盟和美国联手就我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向WTO提起诉讼;9月,欧美加三方在中国政府做出适当“让步”后,再次发难,最终把这起汽贸争端案拖入了法律程序。同月,共同走上法庭的还有江苏中大客车和大名鼎鼎的德国MAN公司。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长城、天马等中国车企因“涉剽”或被诉诸公堂、或被点名警告……
一年时间,中国汽车业同时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两条管道上遭到封堵。面对“敌人”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墨子·号令》曰:“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不明守者也。”他认为即为守城防御者,也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
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中国WTO专家小组与欧美展开的第一轮磋商,其结果多少令人“失望”。推迟一年实施的政策被业内认为是中国向欧美的一次“妥协”。但事实是,这样的“妥协”一切“尽在掌握”中。
“必要的让步,一可避其锋芒,二可以退为进,更主要的是赢得了时间。”一位参加谈判的专家的同事向记者道出了“玄机”。在退让间,中方发现在欧美加阵营中,其利益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和美国温和派的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曾先后向中国表示:仍然欢迎通过和解方式解决有关问题。也许对中国来说,赢得了时间即赢得了主动。裁决结果并不是特别重要。
“疏通”了“引进来”,再看看“走出去”。近年来超高的汽车出口增幅,让“中国汽车威胁论”充斥全球汽车业界。无论动机如何,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抓住“知识产权”问题不放,也成为欧美延缓中国车企海外市场开疆拓土步伐的要诀。
其实,这一技法早在二三十年前,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车登陆美国市场时就曾使用过。当时,酷似奔驰E级车的雷克萨斯刚一露面,便遭到了美国车企的抵制。
当然,被别人抓住“侵权”的小辫子的感觉并不好,但并不表示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合理利用规则,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反戈一击。无论如何,这是建立在“积极的防御体系”之上的,“守中有攻,积极歼敌”,大局面更需大智慧。
知识产权之争大事件
2003年8月
日本丰田公司认为吉利公司所生产的美日汽车商标与丰田车商标近似,同时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了“丰田”字样进行宣传,属于不正当竞争。因此正式起诉吉利,向吉利索赔1407万元。这也被称为“中国汽车业知识产权第一案”。
2004年12月
通用正式提出诉讼,起诉 奇瑞仿制通用的技术,最终双方和解。
2005年11月
日产汽车对长城汽车提起诉讼,称其侵犯知识产权。
2006年10月20日
德国知名客车制造商尼奥普兰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德国MAN商用车辆股份公司的子公司)宣布,由于中大集团制造销售的中大A9客车完全抄袭尼奥普兰一款名为“星航线”客车的外观设计,因此已经正式对其提起民事诉讼。
2006年月10月
德国戴姆勒-
克莱斯勒公司称,中国一款名为“城市精灵”的车,外观设计仿冒自其名下的Smart汽车,这款车是由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苏州子公司制造。斯图加特检察院正在审核戴-克公司对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苏州子公司的起诉。
2006年11月20日
德国新闻电视台早间新闻节目1分钟现场报道,重点强调中国汽车抄袭国外名车的设计问题。尤其是比亚迪的F8前脸沿用了奔驰的前脸。
2006年11月27日
北京车展降下帷幕。河北保定天马汽车公司天马“英雄”SUV由于在车展上标榜“中国版起亚索兰托(Sorento)”,导致其后原版索兰托制造商——起亚汽车公司表示考虑对其起诉。
2006年12月
意大利有关媒体称,由于酷似菲亚特的“熊猫”车型,长城汽车的“精灵”可能在出口意大利市场时面临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