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新闻| 车型| 卖场| 劲爆地带| 实用| 中国| 日韩| 欧洲| 美洲| 国内新车| 国际新车| 试车| 维权| 全景看车| 美女| 人物| 旧版|
博客;莫假借爱国热情造车
http://www.cnautonet.com    2006年2月22日 17:19        

    其实,现在谈汽车产业投资热的问题似乎已经是老调重弹,但是这个问题一直都是颇受争议并且悬而未决的一个话题,就在“汽车业将被列为投资过热产业”之说尚未尘埃落定之际。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对百余家车辆生产企业已获得的WMI进行撤销前为期19天的最后公示结束,公示涉及147家车辆生产企业。公示结束的同时,也意味着124家企业失去了造车资格,而另有23家企业则失去部分车辆产品的生产资格。从国家发改委已经大规模进行车辆生产资格清理,向一百多家企业亮出红牌,取消其造车资格这一事实已经说明国家对汽车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已经开始了,并对粗制滥造趋于暴利跟风而上的企业亮出了红牌。

  投资过热被炒作过热颇受争议

  投资过热也有历史原因,自从世界上汽车工业形成6+3格局之后,已经没有什么人再打投资汽车工业的主意了,据说美国最后一个新汽车企业在1975年开张,两年后就收摊了。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汽车投资热,至今又一次“升温”。这种世界奇观出现的原因何在?说到根上就是旧投资体制造成的。

  一段时间以来,汽车产业过热的言论就如一股暗流一样不断升温。但是鉴于投资过热所造成的风险与危害不能不防患于未然,如果任由发展,可能导致汽车业泡沫产生、银行坏账增加、工人失业、企业破产甚至危及到汽车产业的上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的严重后果。净化市场整顿市场秩序也就成了当下的首要措施。

  当然,最近几年汽车工业投资热也不是一无是处,多元化的投资推动了汽车工业的竞争,挤压过高的利润,特别是在低端产品上,充分发挥了民企机制灵活的特长,这对国企也产生了刺激作用。投资多元化带动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民营企业也好,产业资本也好,规模有限,扩张较慢,难以快速进行大规模的兼并重组。金融资本的进入,对美国、日本、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企业,包括一些参与债转股的银行也遇到这个麻烦问题,因此金融体制改革也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投资过热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一直以来汽车产成品的库存问题无论对于市场还是生产厂家都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但是这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投资过热的今天。一些专家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其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中国的汽车工业的繁荣不容质疑,但产成品库存量过大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那无非就是预示了中国汽车业的一次大洗牌即将到来,因为,在产成品库存量过大面前,汽车厂家惟一要做的就是尽快消化掉这个沉重的包袱,不然将严重制约着长远的发展。其二,在消化产成品库存量的市场竞争中,各个汽车厂家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再次使用价格杠杆来挤压别人实现自己尽快消化掉这些产成品库存量的目的。这样一来势必会形成市场竞争加剧,最大利润值集中于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最终造成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

  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竞争中,当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多采取两个策略并进的办法,就是降低价格以消化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推出新产品占领新阵地。当然,在这样的竞争中如果谁慢了一拍那也会损失惨重的,而在这个行业中的小企业就不得不为自己承担更大的风险和在这次竞争中付出高额的代价,如果承受能力有限,势必就会造成危机,最终被淘汰出局。

  假借爱国的名义造车实在值得鄙视

  在投资过热及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中民族汽车企业充当什么角色尤为重要,这毕竟关乎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甚至于命悬一线的重要时刻,处于某些民族汽车企业的种种劣行国人是爱恨交加,对于民族品牌乃至整个民族工业的态度几乎大家都有同感,就如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当然,笔者并没有否定民族汽车企业的发展与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甚至于这些都是不容否定也无法否定的,毕竟民族汽车企业为中国汽车产业增加了活力并且越来越成为中国汽车的生力军,但是,汽车作为商品是极为特殊的,因为它的使用的安全性是极其重要的,是关乎人命的。所以说我们可以宽恕无知但是不能原谅对于关乎人的生命的产品的粗制滥造,这是对生命权的践踏,爱国并不等同于一定就要爱民族品牌,有些民族品牌以拉大旗或者是博得国人同情为目的而宣传自己的造车理念着实没什么意义,市场是没有同情心的,同情心也不是市场规律。当然,我们都有一颗支持民族品牌的心而且这种心理在国外品牌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的同情心与支持民族品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是这些都不会对民族品牌的真正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即便有也是暂时的。所以说,民族品牌的发展还应该苦练内功,尽快把自己产品的质量做好,假借爱国的名义造车实在值得鄙视。想必这次的国家发改委取消某些企业的造车资质与提高造车门槛与其造车的工艺水准和技术含量乃至产品的安全性能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绝不会是你是否爱国与否。新浪博客 散人
  


东方网、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