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新闻| 车型| 卖场| 劲爆地带| 实用| 中国| 日韩| 欧洲| 美洲| 国内新车| 国际新车| 试车| 维权| 全景看车| 美女| 人物| 旧版|
吉利进军高端汽车市场 面临品牌门槛难跨越
http://www.cnautonet.com    2006年12月18日 08:37        作者:财经时报 冯淑娟

    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到“30万元的轿车也是为老百姓造”,李书福越来越渴望将吉利提升为中高端车型

  在中国,吉利几乎曾经是低端车的代名词。因此,当吉利控股集团日前宣布要造“小劳斯莱斯”时,有记者当场向董事长李书福诘难:“您开始是说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后来改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现在又提出要造30多万元的车,这如何理解?”

  这么难的问题到了李书福口里,竟回答得轻轻松松:“难道老百姓就只能坐两万元的车? 中国经济水平发展很快,30万元的轿车也是为老百姓造的。”

  按李书福的说法,几年后,大街上跑的吉利汽车,不仅会有现在常见的经济型轿车,还将有跟奥迪同一个档次的高端车。甚至,如某位人士所形容:“到那时,吉利也可能只做中高端车型。”

  这也许正是李书福内心的真实愿望。

  中级车酝酿良久

  从几年前开始,李书福就流露出吉利进军中高端市场的打算。虽然从低端车起家,但他发现,低端车的利润实在太低,仅靠打价格战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起初之所以将中级车拿到下属的上海华普汽车生产,李书福的真实想法显然是,吉利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低端品牌,要做中高端车,绝不能跟这个品牌混为一谈。于是,继民营企业首家造车后,吉利又一次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吃螃蟹者,打出了双品牌的旗帜。

  高低不分影响到高端市场,国内汽车业有前车之鉴。当初,同样是低端品牌的夏利卖得风风火火,天津汽车的决策者深受鼓舞,将引进的一款中级车命名为夏利2000.结果,这款各方面都不算差的车,在消费者眼里变成了跟夏利一样的廉价车型,销售状况之差让厂商大跌眼镜。

  然而,也许上海华普的品牌没有吉利响,也许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致,华普的销售并没有达到李书福的市场预期。加上吉利自身的技术在上延,并开发出好几款所谓的中级车。有人士据此做出“吉利双品牌自己竞争”的判断。

  而吉利控股英国锰铜汽车公司,被看作是吉利进入中高端市场的重要一步。成立仅8年的吉利汽车,与拥有近80年历史的伦敦“黑帽子”出租车在同一舞台上跳舞,一下子将吉利的中级车计划推到人们视野中。

  一般人关注的,是吉利从此可以“代工”生产伦敦著名的“黑帽子”出租车,而少有人关注到,这次合作,也为吉利带来了提升产品平台的机会。

  据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健介绍,除了出租车之外,吉利还将与英方合作开发另外三款新车,其中就包括3.0升和3.5升的“小劳斯莱斯”。这家公司此前曾与劳斯莱斯公司是同一个董事会。

  “低开高走”做品牌难

  做股票的人都知道,股市开盘后“低开高走”,往往意味着进入一波新行情。但做汽车可没这么简单。据业界人士介绍,汽车“高开低走”打品牌容易,而“低开高走”打品牌就特别难。

  有例为证。华晨早期打出了中华品牌,虽然这款中级车不甚成功,但随后再推出相对级别低一些的骏捷,立即就博得了市场的一片喝彩声。一些著名品牌在国外并没有小型车产品,但看到中国小型车市场很大,便来中国生产,照样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而低端品牌要迈进中高级市场的大门,则是难上加难。除了上述所举的夏利2000成为失败案例外,中国目前还没有直接从低端轿车领域顺利迈进中高端大门的厂商。

  据分析,中高端车的地位往往来自于其品牌的附加值。比如产品级别差不多,骏捷的市场口碑也很好,但价格上却高不过伊兰特,而伊兰特又卖不过凯越。专家解释说,这与配置或者车型没什么关系,只是因为后者的品牌附加值比前者高,从而占据了市场优势。

  吉利目前还没有这种中级车的品牌优势。提到吉利品牌,消费者脑子中闪现的车型,都是那款类似于夏利的小型车吉利豪情。虽然此前吉利也推出了自由舰、美人豹、金刚等中级车,但市场并没有对这些介乎低端和中端的车型给予充分认可,直到日前推出远景,人们才感觉到吉利确实在变。

  远景这款车被业界称为“吉利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中级车”。不过,此车今年十二月才上市,要达到一定的知名度还需假以时日。

  北美展台聚人气

  今年1月,吉利参加了全球五大车展之一的北美国际汽车展。

  也许美国消费者被吉利宣布的1万美元价格所震惊,也许他们还没有习惯在自己家门口看到来自中国的汽车,在这次展会上,吉利展台前的试乘者从来没断过。《财经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外们里里外外地琢磨着展车,时不时有人发出疑问:“这车真的这么便宜吗?”

  看归看,对于中国制造的汽车,美国消费者似乎还没有达到轻易接纳的程度。据说李书福在底特律跟好几家美国的进口商接触过,但最后都无果而终。

  严格的标准法规,阻挡了中国汽车出口欧美之路。吉利的这次探路,似乎再一次验证了这一现实。

  然而,李书福却从美国消费者热情的询问中,看出了潜力巨大的市场机会。从美国回来后,这两年已经变得低调的他,忽然又一下子活跃起来。

  反映到企业运作上,就是吉利很快与英国锰铜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北京车展时独立设展馆,然后,宣布将汽车界尽人皆知的海归研发专家赵福全延纳到旗下。

  有关人士分析,为了从二流车商跨入一流车商之列,李书福可谓是绞尽脑汁。其中延请赵福全的举措,更是一石三鸟,一方面加强了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通过这位技术管理精英完善企业的研发系统,同时,赵福全在国际汽车界的人脉资源,也能为吉利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东方网、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