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新闻| 车型| 卖场| 劲爆地带| 实用| 中国| 日韩| 欧洲| 美洲| 国内新车| 国际新车| 试车| 维权| 全景看车| 美女| 人物| 旧版|
差距岂止是“多烧三五升”?如何拆穿油耗“谎言”?
http://www.cnautonet.com    2006年11月14日 08:44        作者:东方早报 罗裕

    发改委公布的实测油耗数据摆在眼前,汽车厂商最怕的其实是“两比”。一比是指不同厂商同级别、排量车型之间的横向比较。假设A车比B车百公里油耗高3升油,以一年中消费者驾车跑2万公里计算,按照目前的油价,B车就能比A车省下来600升汽油,差价在3000元左右。如此一参照,想省钱的消费者会青睐谁不言自明;另外一比是指厂商实测油耗与理论油耗纵向比的巨大差距。如果差太多,甚至达到“多烧三五升”的地步,厂商的脸面也会挂不住。

  为此,汽车厂商也作出了相应的“战术反应”,我们在这里将这些伪油耗“战术反应”列举出来并加以点评,以便消费者作出及时的甄别。

  战术反应一

  称车主不在乎油耗

  一款现在销售十分火爆的 中级车的品牌4S店销售经理向早报记者坦陈,这次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的实测油耗比他们厂商公布的理论油耗每百公里高出3.4升。但他却不以为然地表示,“油耗问题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影响,我们的车最便宜的卖20万元,买我们车的人不会在乎多这三四升油。”

  点评:

  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作出“车主不在乎油耗多少”的推断,其目的其实非常明显———他们意图有意识地让车主们忽略本应享有的、对真实油耗的知情权。

  战术反应二

  搞混实测油耗

  为了回避诚信拷问,厂商可能会强调消费者的驾驶习惯不同、路况不同、车重不同等因素,试图彻底忽略或抹杀实测油耗的可比性和可信性。

  有不少经销商告诉记者,他们都在暗自淡化理论油耗概念。“当油耗问题无法回避时,我们会要求销售人员将实际驾驶时的油耗情况说得复杂一些,”一个相熟的销售经理金先生表示,“比如向消费者介绍说,实际油耗也确实不好计算,不同的车,不同的开法,耗油量肯定也不同。情况一复杂,销售者对实际油耗就又有些晕了。”

  点评:

  据发改委介绍,本次测试采用的标准与欧洲标准一致,所公布的34个厂家409款车的综合油耗数据,是由全国7家经发改委授权的汽车检测中心检测而来。所测的15种综合工况综合了城市与郊区的道路状况,与顾客实际行车的油耗非常接近。发改委允许厂家上报的数据在理想值的基础上下浮动4%。因此,实测油耗的公布,实际上也是对厂家诚信度的一次考验。厂商试图彻底抹杀实测油耗的可比性和可信性,只能弄巧成拙。

  战术反应三

  改动理论油耗

  早报记者还注意到,为了避免欺骗之嫌,一些厂家已经改动了公布在网上的油耗数据,将发改委公布的综合工况下测得的油耗替代了之前在某个速度等速下测得的理论油耗值。

  点评:

  这或许从某一侧面反映出发改委公布实测油耗的“杀伤力”所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厂家对于虚假油耗的对外披露还是感到“心虚”的。

  战术反应四

  以节油名义“忽悠”

  前不久,由国内某知名媒体举办的“汽车节油比赛”结果揭晓,组委会设置的两个奖项,均被某日本车型获得。类似的由媒体举办的节油比赛还有很多,虽然最终获得节油第一名的车型种类各异,但是总有部分消费者表示认同。沪上一经销商向早报记者表示,比赛结果公布之后,前来 购车的消费者增加了不少,可见“获得节油奖”还是可以促进销售的。

  点评:

  同样排量的各种汽车加上同样数量的燃油进行比赛,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出哪个车型更节油,这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由各媒体评选的“节油王”车型,因为执行的标准和程序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媒体评测出的节油车型都具有可信性,因为这很可能是个别媒体和厂家共同唱的一出“双簧”,这样的评测结果不具备实际参考价值。消费者还是应该全面比较该车的价格、油耗、品牌、配置、外观和动力性等,再作出选择。

  


东方网、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