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欧佩克上周五凌晨做出下调原油日产量120万桶的决定,从11月1日起降低原油产量4.4%,且从已经低于配额的实际产量再减产,产量降低后只有配额的94%。然而,做出减产决定的第一个交易日,国际市场不涨反跌,跌幅出乎分析师预料。纽约交易所原油期货下跌2.9%,创下自去年11月30日以来的收盘最低点,伦敦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2%。
国际油价的一路走低,不仅让欧佩克组织的能源部长们担忧,同时也令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再次面临考验。
旧伤重提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从平均29美元/桶一路涨至70美元/桶。今年夏天,纽约油价更是一路飙升,于7月14日创出了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伦敦油价也一反常态,一度超越纽约油价达到了78.65美元的高位。但进入9月后,国际油价仿佛在一夜间失去支撑,其间,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甚至跌破60美元/桶。
这一现象对近年来价格持续攀升的国际石油市场来说十分反常。然而,尽管国际油价和今年7月中旬78美元/桶的高位相比,总体上已跌去了20%以上,但国内的油价却丝毫没有下调的意味。
而去年以来国内六次上调成品油价时,国家发改委一再宣称,涨价是为了消化国际油价上涨的压力,但此次国际油价暴跌后,国内却“跟涨不跟跌”,这引起外界的激烈争议。
有评论将矛头直指主管部门,认为是国内石油市场高度垄断的现状导致油价接轨涨得灵敏、降得迟钝;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迟缓造成了油价调整的矛盾;另一些评论更担心下次油价上涨时,国家发改委再拿出“与国际接轨”的理由将显得苍白无力。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国际接轨是涨时接轨,跌时不接轨,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国家曾经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多次下调国内油价。”中石化董秘局一位官员如此解释。
“此前,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采取了逐步温和的调整政策。同样的道理,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下调行情后,是否意味着要立即调低成品油价格?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要看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的对价水平。”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这样认为。
虽然各方意见不尽相同,但在一点上却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目前实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迫切需要改革,否则错失良机。
路之曲折
自1998年迄今,中国已经历了三次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今年2月,一个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各省市区领导及中石油和中石化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这个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随后,不少专家和媒体预测此方案可能将在“两会”结束之后公之于众,然而,到目前为止仍事非所愿。
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宣布成品油价上调的同时,向地方传达了石油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方案包括两大内容:一是成品油价由原来的与国际成品油价直接接轨,改为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上国内合理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确定。二是推出“四个配套机制”:包括建立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建立相关行业价格联动机制;建立对种粮农民等部分弱势群体和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建立原油涨价收入的财政调节机制。目前,“四个配套机制”已逐渐落实,但最为关键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却仍“待字闺中”,由此引发诸多非议。
事实上,每一次有关成品油价格改革的任何一丁点甚至是捕风捉影的消息,都会引起媒体和各方的高度关注。近日,国家发改委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几大国有石油巨头、上海石油交易所、地方发改委等相关单位齐聚成都召开内部会议,讨论国内油价调整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问题,再次掀起了一轮对成品油价格机制的讨论。
据透露,由于此前相关方案早已上报,且经过了多次讨论,因而,此次会议只需对方案进行一些微调,同时就近几个月来各方反馈的意见进行集中讨论。而新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国内成品油价仍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油价的加权平均值,但不再以成品油价为参照,而是以原油价格做参照。而在上海石油交易所拟定的一份方案中,上石所的油价也将列入参照范围,权重为15%-20%。
“这个方案应该说更接近市场。最好的国际接轨方式是‘原油、成品油上下源头齐接轨,厂商是否赢利就要看他们的市场手段、经营方法’。目前政府参与定价的方式,有的企业亏损以‘政策性亏损’为借口,但是如果两头都接轨后,厂商的运营实力就可一目了然,可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其实,早在年初,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基铭就指出,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关键点是价格与国际接轨,随原油价格浮动而变动,能够迅速地传递出市场信号。“当然,这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从政府层面而言,不仅要解决过去成品油价格的扭曲问题,还要考虑对交通、公交、民航等有关方面影响如何平衡的问题。”
“从去年年初以来有关部门就在酝酿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但是始终没有出台,主要原因就是油价市场化在中国当前来说并不合适,条件也不成熟,很难找到一个让各方面都接受的方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指出,成品油价格改革只有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里才会有比较成熟的方案,但在中国实行起来就相对比较复杂,简单地与国际接轨只会给相关方面带来一系列冲击。
“由于石油是上游产品,因此石油的价格变动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它可能会带动整个物价指数的变化。所以其定价机制改革应与价格调控相结合,避免定价机制改革成为油价上调或下跌的信号,从而带来价格连锁反应。”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记者指出,价格体制理顺,对于建立并完善石油市场机制非常重要。
尴尬境地
虽然各方面都意识到了石油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但在目前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趋势里,成品油价格改革机制却遇到了尴尬:跟“涨”没有涨到位,跟“跌”又不符合改革方向。
从2002年以来,随着国际油价上涨,国家发改委不断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由于上涨持续时间过长以及涨幅过大,成品油价格并没能完全按照调整机制同步、同幅度上调。随之出现了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石油公司上游利润大增,而下游出现巨亏,老百姓对成品油价格上涨又感到不理解的被动局面。
“如今,国内油价还没与国际价格接轨,国际油价就开始大跌,而国际油价尽管下跌了却仍比国内的价格高,国家发改委显得很被动。再上调价格则与国际油价下跌的趋势背道而驰,而下调价格,国内与国际的价差会拉的更大。”董秀成说。
他认为,国内外油价是否能完全接轨还需要观察国际油价的发展趋势。不过,在中国,油价的稳定是前提。国内油价不会因为短期的、偶然的因素而反复调整。只有当国际油价降到一定趋势后才可能调整国内油价,以此保证油价的相对稳定。而成品油价格改革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还得受政府掌控。“不管怎样,国际油价下跌,对新的改革方案出台还是有利的,因为价格差距缩小了。”
“现在中国在油价方面所做的一些事情只是在朝市场化这个方向走,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不能说因为外界的热炒就该对待定的方案有多大的期待,也不能指望它一出台就会马上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只能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并不会彻底改变现状。”牛犁同样如此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