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新闻| 车型| 卖场| 劲爆地带| 实用| 中国| 日韩| 欧洲| 美洲| 国内新车| 国际新车| 试车| 维权| 全景看车| 美女| 人物| 旧版|
谁的话最不能信--“专家”还是“砖家”?
http://www.cnautonet.com    2006年3月31日 15:42        作者:汽车族 王垠

  谁的话最不能信:一嘴云山雾罩的推销员?买一百返二百六的商家?还是满身女人香水味的老公……

  以我经验,十五年前最不能信的是街道里老太太们传的“地震呀、涨价呀”的闲话,但在今天,“老太太的闲话”已成了“瞎话兵器榜”的末流选手,而高居榜首的应该是一小撮被称作“专家”的人所发表的“高谈阔论”。他们之所以问鼎榜首是因为他们的话有时比“老太太的闲话”还显得离谱,但是他们话一但被公众采信,产生的杀伤力却又大得惊人。

  真有这样的“专家”存在吗?在这里需要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其实他们更应该被称为“专家队伍中的一小撮人”,这样就避免了棍扫一大片造成的误伤。至于他们“事迹”呢?有很多,我们挑几条瞻仰瞻仰。2003年某著名大学交通学院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自行车比汽车造成的污染更大!”其中主要论据是:自行车造成了汽车的拥堵,从而加重了汽车的排放。因此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2005年,一些媒体经过调查暴出内幕,其实这项“研究”的资金是由某汽车厂家提供的。

  作为科学研究,得出与普遍认知相反的结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科研项目的资金来源也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把这两件联系在一起就不能不让人“充满深意”的浮想联翩了。2005年,“专家”成为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名词,这个本应该受人尊敬、充满公信力的词汇却因为其中一些人的言行而名声扫地。离开汽车行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媒体报出PVC保鲜膜有毒的时候便有“专家”站出来大声疾呼:“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PVC保鲜膜是有毒的”,直到相关部门做出PVC保鲜膜下架的通知后,这类声音才骤然消失。至于说复原乳营养成份没有问题的“营养专家”,说房地产商利润非常薄的“地产专家”,话只能反着听的“股市分析专家”更是不可枚举。

  让人奇怪的是,“专家”本应该是代表科学、公允的一群人,但其中一小撮却屡屡站在了公众利益的对立面并得出显失公允的结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学术水平不够吗?应该承认鱼龙混杂现象的存在,但绝大部分专家的学历足以吓退了一般的置疑者。如果不是学术问题,那么就更值得我们深挖根源了。其实,问题都出在一个“专”字上。从字面上讲,“专”表示“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专家”就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不难看出,“专”字讲究集中和专注,而上面我们列举的诸位“专家”就显然没有把精力集中在学问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分析、判断乃至结论。因此,没有做到“专”就不能称之为“专家”,这类“专家”显然是对“专”字的一次滥用,而滥用“专”字的又何止这一例呢?

  比如“专业”两字,这几乎成为了人见人挂的一块廉价招牌。记得参加完“中国年度车型”评选颁奖会后一位厂家的代表对我笑谈到:你知道今年我们这款车获得了多少个奖项吗?到今天为止已经50多个。他们几乎每家都自称为“专业”的评选,但我们的态度谢绝参与,谢绝领奖,我们只参与我们认为“真正专业”的评选……

  应该体谅一下荣誉到了都不敢要的厂家,从他们的潜台词中不难体会到这些荣誉并非都是白给的,这里充斥着太多的“如果……就……”,而“专业”两字可怜的沦为了砝码。问题出在哪里呢?与上面的“专家”出现的问题一样,这里的“专业”显然没有做到“专”字,而所谓“专业评选”的也显然没有专注在评选上。因此,即便请了专家、用了专业设备,但在流程上和目的上仅仅是一出做秀,那么这类“专业评选”也仅仅是对“专”字的又一次强暴。

  “干什么都得讲专业”,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但当你被尊称为“专家”或者自诩为“专业”的时候,还是需要扪心自问一下:我真的做到“专”了吗?


东方网、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