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第一辆中华轿车正式下线,五年后开始登陆德国。
五年前只有初步轿车生产能力,五年后吉利已实现多品牌、系列中高级轿车的制造。
五年前仅能生产20万辆微型汽车和小排量轿车,五年后长安汽车包括中高级轿车在内突破70万辆。
五年前通用公司预计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数量会占其在华销售的10%,五年后通用出口中国产品只占其在华销售的1%。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纪念日。按承诺,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迎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日子里,长安集团董事长尹家绪、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及通用汽车全球副总裁、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罗瑞立齐聚人民大会堂,畅谈中国加入WTO后的感受。
祁玉民:主动迎接国际化挑战
11月27日,祁玉民率团签订了15.8万辆中华轿车出口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协议。半个月后,祁玉民依然难掩激动,他表示,主动迎接国际化挑战是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的根本。
华晨的经验是,迎接挑战必须实施差异化国际市场战略。华晨对国际市场的分析是:长久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投入和探索往往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对民族自主品牌占领国际市场不会起到大的拉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国际化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趋势:发达国家将高档次
汽车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将中等及中等以下的汽车出口到发达国家。这正是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自主品牌的一个机遇。
祁玉民透露,目前华晨海外市场网络已经发展到33个国家,同非洲、亚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初步形成了华晨汽车及零部件的海外销售网络。埃及的工厂建设,以及供给欧洲22个国家的零部件配送中心都在启动。同时,华晨汽车出口到美国也正在谈判,最终华晨汽车将实现由德国走向欧洲、由美国扩展至北美的大格局。
在转变战略的同时,练好内功是冲击世界舞台的一个根本。祁玉民介绍,近几年华晨汽车加大了品质、品牌、品种三品建设,首推了安全、品质、服务三位一体的保证,并且整合全球优秀资源为华晨所用,实现了关键环节与国际一流的接轨。
李书福:吉利受惠于中国加入WTO
李书福在发言中指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中国加入WTO,像吉利这样的民营企业才有可能进入中国轿车制造领域,只有中国加入WTO,才有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繁荣,才有今天自主品牌汽车工业的崛起。”
根据当前世界汽车工业的基本态势,结合实际情况,吉利制定了“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发展战略。李书福认为根据这个战略,吉利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所有成果的取得都是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个机会给吉利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所以我们万分地感激,我们无比地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同时,李书福再次表示了吉利征战国际市场的雄心。他说:“我们必须进一步凝聚力量,加倍努力,为实现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的伟大理想而顽强拼搏。”
尹家绪:开放、自主、责任并行
尹家绪认为,我国加入WTO的五年,他体会最深的是全行业的全球化进程,“我们在今后更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思维,只有具有全球化的思维,我们的汽车才能够发展,我国才能够不断从现在的制造大国走向产业强国。”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持自主。在今年可预计的乘用车排名前十位的品牌中,民族品牌占有率达到近17%,尹家绪相信“只要大家关心、努力,民族品牌的小树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一直为解限小排量车而呼吁的尹家绪也谈到了社会责任。他说:“汽车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承担着经济责任,还承担着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当今环保问题、
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汽车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
通用:见证中国汽车行业的成长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罗瑞立原本以为进口产品数量会占通用在华销售的10%,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虽然通用汽车在2002年前四个月的进口量和2001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倍,但在今年前10个月中,进口产品只占通用在中国销售的1%。
罗瑞立分析,这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五年来中国本土汽车在技术、质量、安全、可靠性,以及车型数量上,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罗瑞立认为,这五年中,获得成长的不仅是中国本土企业:“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来,我们看到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崛起,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汽车大国,在这个过程中合资企业和本土企业能够平起平坐地竞争。在这个行业,竞争和经济规模正在形成面对全球市场的
竞争力。”
作为一个在中国汽车行业有着多年经历的外国人,罗瑞立相信“在WTO成员国中,中国虽然年龄比较小,但从经济实力和在世界贸易当中的比重及影响力来说,世界需要中国在世贸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中国在确定世贸组织规则中,以及在世贸组织进一步发展中也必须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