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新闻| 车型| 卖场| 劲爆地带| 实用| 中国| 日韩| 欧洲| 美洲| 国内新车| 国际新车| 试车| 维权| 全景看车| 美女| 人物| 旧版|
上海大众20年 中国轿车工业里程碑
http://www.cnautonet.com    2006年6月6日 16:25        作者:cnautonet

  中国轿车工业的里程碑

  --写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

  10月10日,上海安亭。

  9时,上海大众汽车一厂的101会议室里走进了两位老人。他们都已白发苍苍。仇克和蒋涛这两个对于上海汽车有着特殊意义的老人,再一次回到了当初他们曾踏过无数次的土地。

  岁月流转。

  20年前的10月10日,上海大众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一个时代开始了。

  从一百辆试制到三百万辆保有

  上海大众是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领头羊

  20年,从当年100辆试制,到即将拥有300万辆保有量。这是一个企业为我们呈现的20年风雨历程。

  如今,当我们尝试着用20年的时间坐标来描绘这家中国最大的轿车企业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上海大众”4个字,早已超出人们对桑塔纳的认知范畴。事实上,它已被重彩浓墨地镌刻在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历程中,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上海大众当作中国轿车工业的一个窗口。”蒋涛放下他手中的手杖,缓缓道来。

  20年前中国政府副总理李鹏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为公司奠基时,上海安亭是成片的农田。两国政府官员参加一个在当时看来仅仅是合资厂的奠基仪式,在当时有许多人觉得这不可思议。然而,在之后的20年里,上海大众用它的实践,说服了所有人的怀疑。从邓小平直接过问上海大众项目立项、审批、谈判、签约,到江泽民主席出席上海大众续约仪式,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大众,到朱镕基时任上海市长时亲自过问桑塔纳国产化细节,一切,一切都如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铺开在人们眼前。

  “几届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的亲切指导和长期关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几届上海市委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及上海大众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上海大众的今天,也成就了中国轿车工业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持续快速的发展。”蒋涛感慨地说。

  背负着开创中国轿车工业新路的重托,上海大众从一个曾经被德国《镜报》记者称之为“孤岛”的老厂基点上一路走来,书写了一页又一页传承、发展、超越的崭新篇章,带动了中国轿车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曾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主管产品开发的秦仲年介绍,1958年,以“凤凰”为品牌的上海轿车(后更名为“上海”牌)问世的时候,上海轿车工业乃至整个中国的轿车工业起步并不算晚。当时仿照上世纪50年代初奔驰220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这款轿车,在此后的20年里,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产品技术,无论是制造装备还是开发水平,都进步缓慢。徘徊,周而复始的徘徊。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更谈不上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理念了。正是上海大众为上海乃至中国轿车工业走出徘徊困局开辟了道路。

  不经意间,蓦然回首,现在一些人看来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上海大众已经走过20年的岁月长路,成为了中国轿车工业的领头羊。这长路,是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合资合营、滚动发展之路;是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轿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念和实践模式之路;是建立和完善的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高质量标准现代产业链,以及引领国内整个轿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并发挥基础性作用之路;是积累的人力资源,为上海乃至全国汽车工业输送大量人才之路;是新车型不断推出,直接带动国内轿车市场车型数量增长和结构完善之路;也是一条即使我们不去梳理,即使我们只顾走路可能忽略,却绝对真实的成功探索之路。

  从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上海大众是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功臣

  当梦想成为现实,当现实超越梦想,不仅仅是感同身受,上海大众与整个上海一齐在分享着这样的喜悦。

  1991年的春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在上海万人体育馆向上海市汽车战线的全体员工饱含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上海市的传统支柱产业靠不住了,以后要靠你们!”“我们那时可能还理解不到更深的涵义,只是知道朱市长对我们寄予厚望。后来许多专家告诉我们,那是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预言,是号角,是战略。”10几位与上海大众一起成长了20年的老员工在记者面前动心动情。这20年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他们与上海大众一起奋斗。

  预言成为现实。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3年,上海大众的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10%,超过了上海大众成立时上海市整个工业的总产值。以上海大众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占上海市工业产值不到1%的“丑小鸭”,变成了20年后在上海财政收入中举足轻重的“金凤凰”,是上海市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年轻的上海大众,正是推动上海市产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升级的第一功臣。《新民晚报》资深记者顾龙对此深有感触。他介绍说:“我是在上海大众第一次看到国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线技术的。如果说,那时候我们对这种技术跳级会在中国、在上海有什么样的宏观意义还不是很清楚的话,那么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上海大众项目的启动实际上就是上海市当年产业结构调整开始的一个标志。”

  “上海制造”曾经是全中国人的骄傲。脱胎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上海制造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都是紧紧围绕解决老百姓的吃穿而发展的。由此形成了以轻工业为绝对重心的产业结构(上海市轻工业产值曾一度占该市工业总产值88%以上)。然而,独特的历史条件所造就的这种特殊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受到新时代主题的特别眷顾。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市制造业产业结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海制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传统产业升级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符合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总目标的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成为上海市的历史选择。

  “当时我们就是把上海大众项目作为历史机遇来运筹的。”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上海大众项目20年发展壮大的仇克和蒋涛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说。仇克把这个机遇称之为“千载难逢”。

  风雨20年,上海汽车工业成功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上海大众最初以引进一个车型的方式滚动发展,不仅通过制造技术的引进完全改变了中国轿车工业基础长期落后的面貌,还通过现代企业营销理念的引进奠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通过国际配套标准的引进锻造了一个现代化的轿车工业配套体系。与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相比,有了第二产业即上海汽车工业的关键积累和强力支撑,上海工业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从产品国产化到全方位本土化

  上海大众走出了一条轿车企业合资合营的中国化道路

  “没有上海大众,就没有上海汽车工业的今天。”蒋涛如是说。蒋涛终于敢这样说,在上海大众成立的20年后。

  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技术水平、发展阶段完全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合资合营,究竟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论伴随了上海大众整整20年。在许多人内心深处,这种伴随与其说是一种观念认知的转变过程,不如说是实践与认知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统一的进化过程。


  20年前,桑塔纳轿车从头到脚甚至连名字都是直接“拿”过来的。这既是争论的根源,也是实践和认识走向统一的开端。曾参加桑塔纳首批轿车装配、试验的老员工,提到20年前的情形还是记忆犹新。一位员工说:“现在多数人眼中的桑塔纳并不起眼,但是当我第一眼见到它时真有说不出的激动。”桑塔纳的性能、外观、工艺技术诀窍、生产组织流程、现场管理理念、售后服务先行的坚韧开拓,甚至德方员工对待质量、对待产品、对待工作的极端认真精神,都深深打动和征服了这些曾经造了近20年上海牌轿车的中国第一代轿车人。当这些打动和征服转变为每一个中方员工行为与理念的营养之后,企业就实实在在地收获了合资合营的丰硕果实。

  令德国大众和上汽集团都始料不及的是,桑塔纳已经成为正在迈进轿车社会的中国内地一个特有的轿车代名词。上海大众20年不断的创造与收获,把那些“国有企业异化”、“企业权利旁落”、“上海汽车不具备现代轿车承接能力”等等担忧甚至更为情绪化的争论,远远地抛在了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大潮之后。

  发轫于桑塔纳产品的本土化进程,同时并行地渗入了上海大众肌体的每一条血管之中。上海大众人力资源经理黄玉寅说:“上海大众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与中国企业现状、与中国国情密不可分。”在最新的《上海大众员工发展指南》中,有“爱岗敬业”、“发挥员工企业家精神”等关键原则,它们与“在微观上依靠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现代化观念珠联璧合,加之日常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党委、企业工会组织的力量,上海大众探索出了一条合资合营企业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成功之路。

  1989年进厂的员工徐小平,是与上海大众发动机厂一道成长的见证人。当记者见到这位全国“机械行业突出贡献技师”和“上海工业十大工人标兵”时,他正在上海大众发动机厂连杆车间推行“市场化设备管理体系”。据徐小平介绍,在我国,企业设备管理执行国际流行的TPM(全员设备管理系统)已经很先进了。但在长期实践中他们发现,这个制度对于中国的企业,效果会打折扣的。有效发挥不仅与员工的个人技能紧密相关,还与每一位员工对工作的基本态度、工作的积极性密切相关。他说:“我们推行市场化设备管理体系,不是要用一种制度去取代TPM,而是要用一套切合我们工作性质和我们员工素质实际的员工激励制度,去完善TPM。”徐小平的认识,为上海大众在企业管理制度本土化方面的不懈努力做了最朴实的注解。

  这样的本土化,还体现在从制造技术到开发技术、从产品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所有环节。

  有人评价说,年轻的上海大众在全面本土化路上树立的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使得它在德国大众那里具有了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地位,为我们对上海大众的前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上海大众能不能打破几十年来合资合营企业不能持续做大的“定律”?上海大众怎样在国内市场国际化背景下继续保持领先?上海大众能不能在中国书写合资合营企业“自主”开发的历史?上海大众在上海市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下一轮产业升级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所有这些问号,都是中国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最大潜在汽车市场呈递给上海大众,这个中国最大轿车企业的“挑战书”。

  20年,见证了一个特殊企业不同寻常的历史,也宣告了这个特殊企业不同寻常的未来使命。在上海,记者倾听着上海大众人的诉说,体验着上海大众人20年的淳朴情结,感动着上海大众人的感动。当我们即将离开,回望上海大众的时候,忽然有了这样一种确信。漫漫20年长路,上海大众20岁,我们也在探询着“20岁”之于这个企业的生命轨迹,但我们却忽略了上海大众的青春味道。它年轻,它朝气蓬勃,它前程似锦,来日方长!


东方网、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