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新闻| 车型| 卖场| 劲爆地带| 实用| 中国| 日韩| 欧洲| 美洲| 国内新车| 国际新车| 试车| 维权| 全景看车| 美女| 人物| 旧版|
车贷险重返市场
http://www.cnautonet.com    2006年3月4日 14:39        

        一位外国同行对中国车贷险的由盛到衰百思不得其解,他曾困惑地问笔者:“为什么车贷险在国外搞得好好的,在中国却不行呢?”不争的事实是——中国车贷险市场虽然红火了一阵,但为时不长,这块当初被各方普遍看好的市场很快便失去了“魅力”,从2003年8月起,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履约保证保险,车贷险市场突然发现自己进退维谷,在这条由制造商、销售商、保险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银行、消费者串连起来的汽车消费链条上,怎样的排列组合才能适合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呢?从今年7月开始,被中国保监会叫停1年多的车贷险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大城市又重返江湖,然而,这是否意味中国车贷险市场已经柳暗花明了呢?

        车贷险陷入亏损黑洞

        车贷险全称是汽车消费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简而言之,就是购车人要想获得银行的按揭贷款,必须先购买这种保险,万一购车人不能还款,则由保险公司负责向银行还款。

       按常理,迅速扩容的汽车销售空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而回避风险最有能力的“庄家”还是保险公司自己。然而,当前我国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

       相关统计显示,由于私车信贷消费中约三成违约还贷,近一成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使多数保险公司“兵败”车贷险,最终导致该业务停办。虽然贷款人拖欠或不还贷的原因很多,但从已发生的保险索赔案来看,群发性、区域性和故意拖欠、蓄意诈骗者占多数。所有开办车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无不在这一业务上陷入亏损的黑洞。

        除了保险以外,在整个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流程中,银行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它是最终的资金提供者。这样的核心地位就决定了其对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的绝对话语权。

        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车贷市场发展迅速,到2003年7月,更是达1409.33亿元的规模。不过,蛋糕做大了风险也随之膨胀起来,银行信贷消费的坏账率不断提高。与其他消费品不同,汽车产品在售前、售中、售后都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诸如产品咨询、办理登记手续、维修保养等等,而这些相关业务并非银行的强项。就在银行也显得力不从心时,一股新生力量出现了——专业信贷服务机构冲进了车贷市场。经过长时间的经营,这些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料,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对其评级,实行不同的按揭政策,以防范车贷风险,不过,由于这些“专业信贷服务机构”本身就是汽车经销商,依然无法解决不断增长的业务量和有限的资金与规模之间的矛盾。

        据专家分析,导致汽车信贷风险居高不下的成因主要有:贷款实体——汽车是可移动的资产,追索难度大且成本高;另外,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缺乏对违约个人的约束和惩罚。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是滋生恶意不还贷行为的温床。贷后风险控制难度大。由于汽车信贷每笔贷款的额度较小(平均约为13万元),对每笔贷款进行全程跟踪的成本费用又太高。事实上,缺乏有效贷后监控也增加了车贷风险。贷款主体迫于竞争压力,不惜以降低贷款条件来拉拢客户,续而埋下了巨大隐患。

        新车贷险的无奈

        针对车贷险出现的问题,2004年初,中国保监会发出通知,叫停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简称车贷险)。根据保监会的要求,从该年3月31日起,原来的车贷险一律废止,各保险公司需制定新的车贷险条款费率。

        可是,新车贷险实施后的结果却大出保监会的意料——市场反应极为冷淡。虽然4家保险公司向保监会报备的6个新开发的车贷险产品已获得批准,但一些公司并未真正开展业务。在北京,新车贷险尚未推开,处在局部试点阶段;来自上海的消息称,这4家保险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尚未接到有关通知,年内会不会销售车贷险新产品也很难讲;在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近期内也买不到车贷险;而在浙江10家经营财保的公司有9家按兵不动;在陕西、福建等地,车贷险仍然“缺位”。面对新车贷险,消费者、保险公司、银行均采取观望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新车贷险在各地会遭到如此冷遇呢?首先,车贷险要顺利实施,对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建立等外部条件及风险控制等内部管理体系都有一定要求。但现在这些条件多没具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车贷险的发展。自新车贷险诞生之日起,各种问题凸现,令其步履艰难。

        对消费者来说,新车贷险出台后,贷款买车的成本和手续只增不减。新车贷险条款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首付由20%提升为30%、还款的年限由原来的5年缩短为不超过3年、前提要求被保险(银行)取得贷款购车人有效的抵(质)押物、保险公司有不低于10%的免赔率。这显然提高了此前央行对车贷首付款不低于20%、期限不超过5年的规定门槛。按照新规定:汽车贷款的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符合贷款延期条件的汽车贷款可延期一次,但延期最长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贷款人发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和车队自用车贷款的最高数额均不得超过借款人所购汽车市场价格(不含各类附加税、费及保费等的80%);发放个人和车队商用车贷款,最高比例不得超过70%等等。这些规定使“零首付”、“零利率”等有利于消费者的贷款方式迅速销声匿迹。一位消费者这样说道: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在想方设法规避风险,可老百姓贷款购车更难的问题又怎样解决呢?所以新条款一出台,面对着高门槛的车贷和繁琐的手续,许多消费者只能在沉默中望而却步了。业内人士认为,车贷出现的最初意义,就是为了方便消费者购车,使更多人买得起车。而现在,为了控制车贷的风险,提高银行放贷门槛,使购车贷款的手续变得繁琐复杂,一定意义上不能不说是与车贷险的初衷出现背离。

        对保险公司来说,近年来车贷险中的恶意骗保让他们损失惨重,一些保险公司的赔付率甚至达到400%;而且由于涉嫌诈骗案件和法律纠纷较多,保险公司陷入大量刑事案件和诉讼纠纷中;为清理逾期贷款,保险公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此付出了很高的管理成本,经营压力很大。因此,2003年各保险公司陆续停售了车贷险,市场上汽车贷款改以房屋抵押为主。即便这次车贷险在保监会的指导下提高门槛,一些保险公司还是表示近期不会重返车贷险市场。另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称正在制定新条款,其目的就是想再观察一下。

        需要各方“托盘”

        对于银行,在旧的车贷险风险分担模式下,把风险控制的包袱全都甩给了保险公司,而银行则旱涝保收。现在的新条款增加防火墙,对银行的承担风险的要求提高了,使它与保险公司共担风险。对此,银行当然不乐意,积极性不高。用银行界人士的话说:任何一项贷款业务都有风险,如果风险还要由银行和担保公司来扛,而保费交给保险公司,就没道理了。工行、建行、农行人士表示将慎重考虑是否重新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另外,车贷险调整后将有10%的免赔额,这也让银行方面颇有微辞。

        车贷险由盛到衰,一方面是由于保险公司、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风险监控不到位所造成;另一方面是与保险公司、银行以及汽车经销商的无序竞争以及贷款人的个人信用缺失有关。由于车贷险是个完整的经济“生态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目前需要消费者、商家、银行、保险公司各方“托盘”、共同承担起责任。

        保险公司方面,应加强行业自律,切实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防止风险过于集中。有条件的公司应实现汽车保险的专业化经营,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内部无序竞争。提高车贷险门槛已是必然趋势,保险公司不仅要注意物的风险,更要关注人的道德风险的防范。由于高赔付是目前车贷险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没有引进科学的精算以及相关数据,只是凭经验数据,就很难把握费率的合理性。

        银行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取消违规合同和协议,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金融监管部门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制定完备的实施细则;商业银行要发挥在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中的比较优势,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进一步提高资信调查的能力,采用多种抵押方式,在信用贷款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转变经营理念,改变防范风险的局限性,加大对贷款人的还款约束。

        汽车销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应联手共同维护汽车消费市场和车贷险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各方应加强合作,相互协调,规范操作,加强承保前的核保工作,共同把好资信审查关。只有三方利益均享,才能保证合作长久;只有三方责任均担,才能保证市场健康有序。

        消费者方面,由于目前国内的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者进行惩罚的机制,风险日益突出。而且汽车易于隐匿和移动,作为抵押物品较难保全,所以道德风险非常难控制。购车人有钱不还、不催不还、催了还想拖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建立比较完善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迫在眉睫。保险公司应该要求客户对保证保险再提供一个反担保,如房屋产权证、有价证券等。此外,要强化追偿工作,加快抵押车辆处理速度。对恶意贷款购车和欠贷不还者,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要联手进行曝光。同时,组建追债小分队,对那些不能及时还贷的购车人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对使用假姓名、假身份证、假资信证明进行贷款的人员,应及时以涉嫌犯罪向司法机关举报。

        政府方面应尽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尽快建立联网、数据共享的“个人征信系统”,提供开放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通过查询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记录,银行、保险机构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资信情况,使汽车消费贷款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发展。

        风险大利益也大

        从7月起,被中国保监会叫停1年多的车贷险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大城市重返江湖,然而,这并不意味中国车贷险市场已经柳暗花明。因为在其他省市,车贷险业务似乎还没有起色,而且在车贷险重现的城市中,由于车贷险逾期风险加大,导致了保险、车贷门槛的提高,给消费者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贷款买车变得越来越难。

       对保险业来说,车贷险面临的风险是系统性的,原因错综复杂。风险并不可怕,关键要在纷杂的景象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反过来,正因为有风险存在,才体现出保险公司的价值。有专家保守计算,8年增加5000万辆汽车,以平均一辆8万元的价格来计算,就是4万亿元的现金流,如果50%需要融资,那么2012年仅车贷市场就是2万亿元的融资量。这对车贷险业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笔者认为,未来2至3年内,因汽车金融公司一是需积累数据,二是地域局限,三是需探索和积累业务经验,其担保业务规模不会太大,3年后担保业务将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市场趋势一旦形成将不可逆转,财险公司一方面应抓住当前有限的市场机遇发展车贷险业务,拓展新车车险市场。另一方面应从长远考虑,着手积极探索如何与汽车生产厂,尤其是汽车金融公司加强合作,以便在车贷险规模缩小后确保其新车车险市场份额的稳定,这对大公司而言尤为重要。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未来的前景怎样?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以上,而按照国际经验,GDP发展到4000美元是其国家汽车消费发展最快的时期,也就是说从“十五”期间至2010年是中国汽车消费高度发展期。汽车消费的增长,核心在于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在美国,80%至85%的汽车消费依靠信贷支持;在德国、法国,数字为70%;在印度,数字为60%至70%。而我国因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起步没多久,去年仅有20%左右的汽车消费涉及贷款。看来,这块汽车消费信贷大蛋糕还有很大部分没有被染指,摆在各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商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抓住这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使其与汽车消费同步发展。


东方网、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