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一则《看不透的汽车膜》的报道中,浙江大学一位多年来一直关注车膜市场的博士指出:这个市场上充斥着80%-90%的伪劣产品,所以在这个行业的制假售假现象非常泛滥。一时间,国内车膜市场的消费现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3000元贴了伪劣车膜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报道中谈到,杭州的唐先生花6000多元却贴到了“安全隐患重重”的“安全膜”。无独有偶,重庆有一位姓付的先生花了3000多元的高价却买回了一张隔热效果欠佳的“塑料纸”。
去年6月,付先生为自己的公司添置了一辆中级轿车,想到重庆炎热夏季即将到来,付先生决定给爱车贴一款隔热效果较好的太阳膜。因为缺乏选择经验,付先生按照最简单的“价高物美”的商业原则选择了一款价位相对较高的太阳膜,共花去了3000多元。可在随后的使用中,付先生却并没有因为花了大价钱而享受到高品质。
据付先生讲,买膜的时候,商家告诉他,这款太阳膜的隔热率能达到80%,但实际使用中,付先生认为这个数据绝对被大大夸大了。无奈之下,今年,付先生又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到了另一家美容店重新贴膜。当贴膜店工人将原来的膜揭下时,让付先生闻了一下,太阳膜上散发出一股臭味。工人告诉付先生,他以前贴的这套太阳膜很可能是伪劣产品。
假冒膜品牌象病毒一样繁多
带着种种疑问,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汽车美容市场。记者发现,各种汽车太阳膜品牌的确多得让人应接不暇,而且个个喜欢“傍大款”,什么老人头、索尼、法拉利……都是些国际响当当的知名品牌。但当记者询问时才知道,其实这些太阳膜和大家熟知的国际品牌并没有多大关系,不过是混淆视听而已。不仅如此,车膜市场的各种隔热概念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纳米技术”、“水晶涂层”,听了半天,也是一头雾水。
一位在车膜市场有6年多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我国大陆没有车膜的生产能力,所以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车膜产品普遍来自中国台湾或国外,OEM(贴牌)现象在国内车膜市场非常普遍。负责任的经销商还能控制货源来处和品质,建立自己的稳定的网络渠道和售后等;但更多不负责任的经销商则完全不顾及这些,他们只管把包装做好,夸大宣传,几十元成本的低品质产品却卖出高出成本几十倍的价钱,牟取暴利。有的车膜甚至连商标都没有注册就开始销售,这个品牌要是做砸了,下次换个新品牌又来,这也是为什么全球车膜制造商并不多,但国内的车膜品牌却多不胜数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国家标准是混乱根源
面对如此众多的车膜品牌,消费者如何选择?我国是否有一个相应的检测标准?带着疑问,记者电话采访了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记者从检测中心相关负责人处得知,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对车膜的检验标准,在《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GB7258-2004的国家标准中,唯一两个与车膜相关的要求就是:前挡风玻璃及其他风窗玻璃处于驾驶员视区的部位可见光透过率不得低于70%;另外就是不能张贴镜面反光的遮阳膜。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少数一些汽车太阳膜品牌曾委托他们做过单项测试报告,测试内容包括可见光透过率、紫外线透过率等,因为没有判断标准,所以他们只公布测试结果,并不评判该产品合格与否,而且,他们仅对委托单位送来的来样负责。即便这样,也只有包括3M、强生、龙膜、威固、量子膜、雷朋等少数品牌曾主动将自己的样品送来测试。更多低品质太阳膜则往往用一些没有出处的虚假数据来蒙骗消费者。
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