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那时没有流行这个词,都是靠宣传,特别爱游行,但不叫示威。每个人一面小三角旗,红、绿、黄、蓝好象都有,有些上面还写上标语。大街小巷的墙上全是各种各
样的标语。曾经参加过的活动有“批林批孔”,向红卫兵小将“黄帅”学习。记得一个电影叫决裂,印象最深的就是葛优的老爸说的“马尾巴的功能”。那时上小学是二部制,分
上下午,有些类似北京曾经有过的单双号行驶。只有中学才是全天,特别羡慕。那时根本没有现在的条件买玩具,全是自创且流行很广的游戏。跳房、投砖、抓拐(讲究的是羊的
,小巧)、打嘎(用拇指粗细的圆棍、两头削尖、用一块长50工分左右宽5、6工分的木板击打尖部,跳起后用木板抽打,看谁远,有些类似垒球,但不用别人扔,有一定危险)、
弹球、弹棋子、拍烟盒,等等。最危险的游戏可能当属弹弓。那时非常讲究互相的团结,这个楼的孩子要是被别的楼的欺负了,肯定是全体出动的,一招呼能有二、三十个。那时
,也不象现在车少,楼少,周围都是田地、山坡。经常是10来个孩子,一起去上山摘酸枣、黑枣,去农民的地里偷黄瓜、西红柿。夏天去玉米地里掘玉米柑吃。夏天的晚上,拿上
手电到河沟里扎青蛙,捉萤火虫,逮知了猴。那时好象吃什么都不生病。青蛙就敢拨皮在火上烤着吃,土豆、地瓜埋在土里烤。记得小时侯家里条件不好,大人工资低,买东西几
乎全用本。但是东西也确实便宜,5分钱买一洗脸盆的西红柿,巴掌宽的带鱼,好象是3毛7。记得去买酱,5分钱一大碗。一般买肉,好象就是2毛钱。印象里除了菜,什么都要用本
买。冬天买储存的大白菜,一棵能有快15、6斤,每家在楼前还各自挖了菜窖,后来经常发生掉下去的。
到了78年以后,特别是79年左右,家里的条件开始有些好转。也买了电视(黑白的,SONY),有了一些娱乐。小学5年级的时候,听魏巍的长片小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学
的时候听梅兰芳的“岳飞传”;看完美国的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勤学猛练“酋长”的飞刀。记得那时后有阵子流行喝“红茶菌”。
70年代总体的印象好象留给自己的是天真、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