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点评汽车霸王条款成效显著
2004年4月2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西安秦川等3家汽车公司进行公开劝谕,希望他们尽快修改汽车随车文件中与法律法规相悖之处。同时,中消协还透露已有20余家汽车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完成了对随车文件中有关条款的修改工作。
中消协开展的“汽车随车文件点评”活动始于2003年7月,共收集到25个厂家47个品牌的汽车文件,经律师和专家论证,整理归纳出10项与法律法规相悖、显失公平的条款,并于2003年12月底向社会公布。随后,中消协向涉及的汽车制造商分别发出《劝谕改正函》,希望对方及时纠正。结果共收到企业整改反馈意见复函25件。而经中消协工作人员多次联系、告知后,只有3家汽车企业没有反馈任何意见。对此,中消协于2004年4月27日对他们实行公开劝谕,希望他们从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增强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尽快给消费者一个体现公平原则的答复。
此后,3家被劝喻企业依据中消协的点评意见迅速修改了随车文件。点评汽车霸王条款工作取得圆满结果。
《缺陷汽车产品管理规定》颁布实施
2004年3月15日,消费者千呼万唤的汽车召回制度正式颁布,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汽车召回制度的颁布实施,使中国消费者第一次获得了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消费者同等的待遇。但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以及汽车消费者对召回制度的认识和态度,仍与国际水准存在明显的差距。事实上,即使将2004年全年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公开宣布的召回和市场措施加在一起,被召回消除缺陷的汽车也不过30万辆左右,不足全年汽车销售量的1/6。这说明,无论是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还是汽车消费者,要将汽车召回视为一种常态,要把召回行动看成是树立企业诚信形象的一个契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汽车消费纠纷与投诉大幅度增加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4年全国投诉情况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全年各类消费投诉当中,汽车类投诉个案的数量同比上升了31.6%,位居各类消费品投诉增幅第二位。
更让人揪心的是,目前国内汽车消费纠纷案件中,存在着不少热点、难点,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时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下,亟须政府主管部门、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组织共同努力,尽快打造出一个更加可靠的汽车质量保证体系、一个更加完善透明的汽车消费市场、一个更加迅速有效的汽车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持续健康地发展
《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条款惹争议
《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否定了“撞了白撞”的误解,选择了过错推定原则。但其中的一些具体条款和规定,在各地的实际操作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一时间“是否弱势就可以逃避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是否强势就必须承担没有过错的过错”,成了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事实上,一部法律能够让人们如此关注,是一件好事;要让走路的、开车的老百姓都感觉到安全,不仅需要完善可行的法律体系,更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汽车产业政策正式出台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6月1日正式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简称《政策》),鼓励提高市场集中度,鼓励企业跨入世界500强,鼓励自主品牌开发,鼓励形成新的大型汽车集团,鼓励跨国收购外资汽车企业,鼓励发展新能源及小排量汽车,鼓励私人投资停车场,鼓励二手车流通,鼓励汽车信用消费,禁止新增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外汽车巨头纷纷取得很好的业绩而自主品牌企业艰难生存的情况下,新产业政策的出台具有更多的意义。业内专家同时认为,《政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长期利好,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汽车消费环境,扩大汽车消费。
整车频繁降价配件价格坚挺
2004年是国内汽车消费市场降价最频繁也最猛烈的一年。降价似乎成了所有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争夺市场份额、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惟一法宝。
然而,随着整车价格“跳水”越来越猛,消费者的疑问也越来越多:为什么与汽车配套的零配件价格却很少松动?为什么汽车的维修、配件等售后服务及汽车使用成本至今居高不下?即使个别企业降低了部分零配件的价格,但涉及的品牌太少,降价的范围太窄、幅度太小。什么时候零配件价格才能降得更有气势一些呢?
油价上涨消费者心疼钱包
汽油无疑是汽车的血液,现在油枪插进油箱,一升升的汽油流进去,白花花的银子掏出来,哪位消费者不觉得心疼?在过去一年中,油价三度上调,汽车消费者叫苦不迭,迫使车主们更加关注行车成本,更加关注节油问题。
于是乎,各种神乎其神的节油技术、节油装置频繁上市,各种油耗低、小排量的汽车产品也开始走俏市场。其实,消费者多花点儿油钱虽然心疼,但如果能让咱们的汽车产业从此走上更加节能更加环保的道路,消费者也情愿做点儿“自我牺牲”。
车贷紧缩影响购车人消费热情
尽管整顿购车贷款的行动有着充足的理由,尽管数额惊人的“坏账”证明确有骗贷者存在,但汽车贷款的紧缩,却实实在在让许多渴望购车的消费者遇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影响了他们的消费热情。
“坏账”的出现,说到底是一个管理的问题,是银行工作不细、监管不严造成的。如果由于存在骗贷者,就把所有的贷款人都怀疑成潜在的嫌疑人,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信任甚至侮辱,而且还会挫伤广大消费者的购车积极性,阻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相信有关方面绝不会让“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局面出现。
保险公司500元以下免赔遭诟病
人保车险推出“500元以下免赔”条款,一石激起阵阵狂澜。消费者要获得低于500元车险赔付,就要另上附加险。很多消费者气愤地表示,保险公司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涨价更“厚道”一些。保险公司则称,他们这样做,是因为资源过多地投入到频繁出险的人群,而从未出过险的优质客户却享受不到优质服务。
虽然保险公司的解释难以让人信服,虽然受到各界广泛抨击,“500元以下不赔”还是我行我素。但消费者照样可以用脚投票,保险公司又不是只你一家,咱不买你的保险还不成吗?
加价车戛然而止车市进入买方市场
曾几何时,火爆的车市使得一些紧俏车型纷纷加价销售,加价像车市中的魔术棒,紧俏车型一经经销商的手就身价陡增。几千元至几万元的加价幅度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撑破了中间商的口袋。然而,随着汽车产能的提升,竞争车型的增多,消费者的选择多了,供求关系变化决定了加价现象的寿终正寝。仿佛昨天还在加价的车型,转瞬就归入了降价的行列。
其实,加价车的寿终正寝,是中国汽车市场从卖方时代进入买方时代的标志。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将成为主导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深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努力争取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产品和服务的好感和信赖,汽车企业和经销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