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消费投诉的问题主要分布在售中、售后两个方面,汽车消费投诉的大幅上升,反映出目前汽车消费整体环境不良、产品质量不过硬、销售环节有漏洞、售后服务没保证、举证鉴定极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损害了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消费者从提车时就应该开始留神了。
免检产品也要“检”
现象一:消费者从亲朋好友处凑足16万元购买了一部汽车,销售人员说这个牌子是国家重点企业的“免检产品”,质量绝对没有问题。但该消费者在提车时却发现发动机底部有漏油现象。应他要求,维修人员将变速器拆下进行检查,居然发现发动机缸体上有一个肉眼就能看出的大裂缝。
汽车专业办公室提醒:买车是个人的事情,不能单凭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就大意,要仔细验收,确认汽车没有缺陷才能提车,否则车子提走后发现问题,将很难追究责任。
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现象二:江苏的消费者买的一部大客车,开了半个月后毛病故障就不断出现,此后的三年中,基本上是修得多跑得少。无奈诉至法庭,却因为时间拖得太久,关键证据缺失而败诉。
也有些不法商家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地位,将旧车、劣车经过修理,装饰一新后,冒充新车卖给消费者。消费者何先生购车后第二天便把新车送往修理厂进行内装饰,发现这部车是后改钻石银灰金属漆的旧车,而商家解释说此车出厂时是红色,改漆是经厂家同意的,不是他们所为。
汽车专业办公室提醒:如果消费者怀疑新车为翻新车,应该马上找专业的鉴定部门鉴定。若在使用汽车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应及早鉴定解决,以免延误时机。
买进口车要慎重
现象三:消费者沈先生驾驶德国某品牌高级轿车,不慎撞在护栏上,但6个安全气囊一个也没有打开。沈先生为安全担心,提出退车并赔偿损失。但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安全气囊相应的技术和检测手段,绝大多数高档进口车都采取专用的维修、检测设备,并以“商业秘密”为由不向中国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
汽车专业办公室提醒:国内检测机构少,有的项目没有技术标准;有些也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而无法检测;另外鉴定费用高,很多消费者难以承受。尤其是进口汽车发生故障甚至事故,往往只能由生产企业自行检测鉴定,其公正性、客观性让消费者难以认同。
《
消法》第十三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然而现在汽车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消费者普遍反映汽车说明书看不懂。尤其是有的进口车说明书翻译水平低;甚至通过非正常渠道购买的汽车,没有中文使用说明书,或只由代理商自己翻译。因从消费者在选择进口车之前要慎之又慎。
汽车修理防猫腻
现象四:一些维修人员水平差,没有经过正规的技术培训,维修质量难以保证;收费混乱,将汽车的小毛病故意夸大,从而漫天要价,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维修时间难以保证。
汽车专业办公室提醒:消费者在修车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比较有信誉的维修站,因为便宜虽好,质量却着实堪忧。
“三包”承诺需细看
现象五:目前汽车商品的“三包”尚未列入政府规定的三包目录中,据专家介绍,如果发生纠纷,消费者只能依据《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进行维权。而目前的三包都是厂家自定的,一些厂家为了自身利益,故意制定对自己有利的“三包”条款,将汽车修、退、换的门槛抬得很高,以制约消费者。在企业自己制定的“三包手册”中,多数零部件不实行三包,有些零部件虽然实行三包;但其内容非常荒唐可笑,如规定汽车的灯泡、灯罩、雨刮片、蓄电池等部件仅保修“五天”,全车玻璃保修“一个月”等。这其实是对自己生产的汽车质量没有信心的表现。
汽车专业办公室提醒:由于汽车没有具体的“三包”规定,现在只能依据普通商品进行解决。但汽车又是非常特殊的商品,解决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消费者在购车时一定要反复考查该品牌的售后服务,再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