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热闹过一阵子的长安铃木“雨燕”,再出江湖,奔走相告,上演一场角逐细分市场分额的呐喊。这些看似有点“狂呼”的呐喊,不过也让人倍感振聋发聩。
对于长安铃木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企业来说,在没有全新产品的情况下,销量从2002年的6万多猛增到2004年的11万辆,5年过后的今天终于推出新车雨燕,又要展翅高飞。但能飞多高多远呢?
这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5年中,中国汽车市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斗转星移,起落兴衰,在其他企业大发展的5年中,长安铃木却多次错失良机,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不过机会终于来了,长安铃木经过5年蓄势也将重新发力,“雨燕”得以破壳。这既是长安、铃木重新加强合作的表现,同时也给了长安铃木“二次创业”的本钱。
而且不论从哪方面看,该车都极具市场竞争力,也将给竞争对手带来不小冲击。尽管这一次的等待长达5年,但从2005年起,长安铃木大大加快新车引进步伐,而且每年都将引进一款全新车型,而且都将极具市场竞争力。
为了充分诱惑这批“时尚领军一族”,长安铃木可谓“煞费苦心”。在博取中国亿万时尚一族“芳心”,铃木SWIFT还打出“车身12年防锈”的口号,非常具有诱惑力。
在这种诱惑力下,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中人气最高的飞度终于棋逢敌手。相信在中国市场上,擅长生产小型车的长安铃木凭借其自身优势推出的这款SWIFT,将影响部分原本看好飞度的时尚消费者,形成鼎立局面。
从以上趋势看,汽车工业已不可避免、不可逆转地成为支柱产业,并有力地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遗憾的还是,我们既没有具备世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也没有自主开发能力,我们仍然只是一个世界汽车加工厂。
谈何容易,这种产业就象“空藤菜”一样的局面,不仅没有前途,而且将危及国家经济的独立与安全。
应该看到,一个“经典”的话题是不能否定近十年来汽车行业的“合资”道路。中国汽车业今天的局面,也不能否定中国“三大企业”的作用。有人曾做了一个这样的比喻,把汽车市场比着“高度垄断”。
在具体的引资策略上,又实行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当时的如意算盘是,以中国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跨国汽车公司前来合作,但要分享巨额的垄断利益,就必须向中国转让技术。
在这种大趋下,20年走下来,情况却离我们当初的设想越来越远。在这个领域,品牌的附加值是非常有限的;本土的研发能力仍几乎为零。
当务之急,不是天天呐喊“自主品牌”,而是在具体的政策上,鼓励更多的竞争和创造。比如:民营企业历来是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业如果真想培育出自己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
又比如,限制地方企业的汽车投资冲动,地方政府投资整车制造,将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也容易鼓励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对外开放对内不开放的怪现象。
而今现状,大部分汽车企业可以靠着外方合资者的品牌和技术轻轻松松地赚大钱,如果不一如既往(甚至需要花大力气)地去搞拥有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地品牌,那么中国的汽车业值得期待吗?值得关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