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合资20年余后,外资却已悄然控制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半壁江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近日联合发布的信息显示,在“2005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排行中,外商投资企业已占54家。在“十一五”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发展时期,处于节节败退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如何背水一战?
外资的蓄水池
“在零部件企业百强名单中,外商独资企业有20个之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业政策研究会一位人士说。在去年首次颁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时,主办方本意是为了反映“中国本土企业特色”,并没有将外商独资企业纳入其中。“由行业权威部门制定的、不带任何商业色彩的百强榜,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品牌效应。所以此次外商独资企业也普遍要求参与排行。”
“自桑塔纳国产化带来的第一次零部件合资高峰以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零部件行业迎来了第二次合资高潮。”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吴松泉说,第二次高潮中新建的为整车合资企业配套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在投资力度上比前者要大许多。
商务部2004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商投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达到3000余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蒋雷表示,“十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行业成为外资投资的重点。不仅如此,握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依靠为主机厂配套优势单兵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部件企业还在不断集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指出,国际知名零部件集团不断加大在国内零部件行业的投资,已经形成从研发、培训,到生产、销售全过程体系,并开始实现其在中国的最佳分工和合理布局。同时,外资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投资策略也发生变化:从参股向控股转变,从合资到独资转变,从占据市场向垄断市场转变。
“在中国本土建立的零部件企业,外资的比重在增加,外方的利润也在提升。”蒋雷说。而新华信资深汽车分析员孙木子也表示:“在《构成整车特征管理办法》实施的推动下,加上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中国,第三轮外商投资汽车零部件的高潮再次到来。”
而这一轮新投资热潮,除了日、韩、美、德等传统汽车零部件厂家跟随主机厂进驻中国外,来自瑞士、西班牙以及印度等地的汽车零部件厂家也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新签约来华投资合作的国际零部件企业就达90余家,协议投资额达40亿美元,为2004年的3.2倍。
“跨国公司到2007年底前计划在低成本国家采购500亿美元的零部件,其中70%在中国。这也促成了外资投资潮再度出现。”孙木子表示。
本土的新希望
统计数据显示,百强排名第一的企业万向集团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52.15亿元,与一年前相比增加了44亿元,增速排名世界第一。然而与世界前100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其销售收入差距仍在10倍以上。
在此次百强企业中,发动机企业为19家,均排名靠前,此外是汽车电子电器、传动和制动安全系统以及发动机零配件等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企业。而这些恰恰是本土企业的弱项所在。更关键的是,由于本土企业规模过小,经营效益低下,因此在目前主机厂年年压低采购成本的压力下,他们的赢利空间正逐步缩小,生存环境也在日趋恶化。
“我们看到外资在不断累积自身的优势,但也只能管住有限的部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业政策研究会人士认为,外资今后占据的市场份额仍将越来越大。
“发展自主品牌前提是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而引进具有先进技术优势的外资零部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一位人士表态代表了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的想法,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对外资在零部件投资做大规模行政限制也不太现实。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起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国家正在酝酿限制外资过度投资汽车零部件。“在某些重要领域,当外资投资额超过一定金额时,必须要报中央部门审批。”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看来,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路还是在于努力成为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蒋雷指出,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新一轮国际汽车产业转移潮,实现由本土、区域生产向全球生产转变,并形成新一批产业集群。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要把握机遇,利用已形成的基础,加快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满足国际OEM及售后服务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