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于上周末在群星闪耀中华丽开幕。300多部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风格的电影,除了能让所有影迷大饱眼福,同时也是一次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璀璨盛宴。不同国家的电影背后代表着的是不同国家的文化,比如英国的优雅、美国的先进、意大利的浪漫。而为了更好地演绎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时一些除演员之外的角色,也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通过电影来剖析车的性能的文章并不少见,而在这里,小编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做解读。既然电影背后代表的是各国文化,那车也是如此。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这场“文化大作战”中,汽车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除了性能,它背后又代表着一种怎样的文化?
代表电影流派:英国电影
代表汽车品牌:英国品牌—捷豹
“好电影要以发自内心的故事唤起共鸣,之后再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阐释。”这不仅是英国导演汤姆·霍伯的观点,也是英国电影的共通之处。没有好莱坞式的华丽,也没有法国新浪潮式的个性,英国电影以其悠久的文化底蕴、激发共鸣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细节的关注,触动着我们内心那根最敏感的琴弦。
无论是《国王的演讲》中那位虽有口吃却仍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演讲的乔治六世,还是《倾国之恋W.E.》中那位对爱情始终有着执着追求的爱德华八世,都能带来一股细水长流般的无穷回忆。当然,说到英国电影,不得不提的还有那位总是从枪筒里亮相的英国特工007。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语、一套挺拔的高级西装,再加上一股“邦德式”的优雅气质,谁能想到,此刻他又将实现一个在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无论这个任务多么艰难,多么惊险,每次任务结束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地喝着咖啡,衬衫上不带一丝褶皱,皮鞋上不染一丝尘埃。在新一季的《007:大破天幕危机》里,他驾驶着捷豹XJ力挽狂澜,让银幕前的观众再次为之倾倒。
就这一点来看,英国汽车品牌捷豹和英国电影有着“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无论是对品质有着不懈追求的宾利,还是主张自我个性的MINI,抑或是英国贵族御用座驾捷豹,都展现出一股英国汽车所特有的优雅气质。就以捷豹为例,拥有超过76年的悠久历史,对细节有着偏执般的追求。捷豹从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豪华汽车品牌生产商,而更愿意将自己视为一位艺术家,坚决不做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要为每辆汽车赋予灵魂。
代表电影流派:美国电影
代表汽车品牌:美国品牌—凯迪拉克、德国品牌—奥迪、宝马
“快餐文化”似乎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大标签,就好像“好莱坞”也可视为美国电影的高度浓缩。华丽的场景、当红的明星、昂贵的制作、超炫的特效……这些似乎就是好莱坞电影的全部。看好莱坞电影,你可以完全将自己调整至放松状态,只管尽情享受当下的视听盛宴。还记得豆瓣上一篇关于《敢死队》的广为流传的五星影评,几乎完美地总结了电影里的所有情节,大致内容可以用5个字总结:“砰砰砰砰砰。”或许这篇影评里或多或少带着些许揶揄成分,以此一竿子打翻所有好莱坞电影也略有不公。毕竟,不管是小罗伯特·唐尼、阿汤哥、还是史泰龙,都是为了正义、为了人类的明天而战。可是即便如此,不得不说,和英国电影相比,每当好莱坞大片落下帷幕,观众散场,恐怕除了一句“看的好爽”,也别无他求。回过头,再细细品味好莱坞电影里的那些场景,你会发现其实它之所以能如此卖座,也有他自己的一套道理。好莱坞电影习惯集中所有最先进、最抓人眼球的汽车,然后在观众一阵阵的“哇”中,将其逐一呈现在你面前。
当托尼·斯塔克驾驶着奥迪R8穿梭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当佩珀开着她的奥迪S7 Sportback回到两人位于山顶的豪宅,当阿汤哥靠着其主力座驾宝马概念车Vision Efficient Dynamics除恶扬善,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如果没有一辆车,那些男女主角似乎都不知该如何亮相。而这车并不在乎其究竟是美国车、德国车还是日本车,只要够先进、只要够抓眼球,甚至只要该品牌够有钱出得起赞助费,便都能在电影中有一席之地。当然,不得不承认,撇开文化因素,这些车本身的出色性能和科技还是值得称颂的。无论是奥迪引以为豪的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还是宝马的xDrive智能全轮驱动系统,亦或是凯迪拉克的人机交互系统CUE,都代表着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汽车科技。而这些都足以成为其“叫好又叫座”的本钱。
代表电影流派:意大利电影
代表汽车品牌:法拉利、玛莎拉蒂、兰博基尼
推荐作品:《禁闭情人》、《猎欲情偿》、《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或许是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影响,意大利的汽车也总是会成为众多人心中所追逐的梦想。还记得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在某个艳阳高照的夏天,主角威尔·史密斯眼前一阵眩目,随即便被火红惹眼的法拉利308GTS敞篷跑车所吸引,他走过去与穿着考究,举止绅士的法拉利车主交谈,想其了解成功的秘诀。随着这部影片的热播,这匹“骏马”的形象也深深的刻在了所有人心里。
总结: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汽车,纵然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可是当他们同时来到中国,都或多或少会为中国市场做出些改变。只是当汽车厂商忙着为中国市场“加长”时,很多电影却不得不“剪短”。不过《钢铁侠3》的中国加长版倒也算得上是一种创新,说不定也会是未来的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