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看来,气囊还是显得笨拙了一些,据计算若汽车以60km/h的时速行驶,突然的撞击会令车辆在0.2秒之内停下,而气囊则会以大约300km/h的速度弹出,由此所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公斤。这样头部、颈部、胸部等人体较脆弱的部位就很难承受。因此,如果安全气囊弹出的角度、力度稍有差错,就有可能酿出一场“悲剧”。
不过,已经有很多汽车生产厂家研发除了更具科技含量的气囊,不尽人意的安全气囊也在变得人性化,对驾乘者的保护也更加有效。
磁电式传感器的采用
传感器的触发通常有:开关式,纯机械式,单点电子式,侧撞式,应变式等。目前国际上对汽车上安全气囊的传感器触发方式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仅是因为其种类繁多,而且。是因为装于车身上不同位置的传感器触发方式也不同。
磁电式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车身上的任何位置,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某些参数值,使得其能够识别峰值为0588 m/s:和时间脉冲为0-20 ms的碰撞加速度信号即可。只要碰撞加速度峰值和时间脉冲宽度同时满足条件,就会向气囊发出触发信号,展开气囊,对人体进行保护。
智能化安全气囊
通用雪佛兰智能化安全气囊
智能化自适应安全气囊在打开后可以随使用者的体形而变化,在安全气囊的下部分做了向内收缩可以减少对使用者胸部的压力。这种安全气囊增加了重量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用来感知是否有人,是大人还是小孩等,另外还增加了编制计算机软件,用以计算车辆碰撞时的车速以及撞击程度等,以及时做出调整,减少对儿童等身体矮小者的伤害。奥迪、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已经使用了这种智能化安全气囊。配备智能安全气囊的车型也越来越平民化。
气体发生器的多元化发展
针对安全气囊气体伤人的情况,更是要求对气体发生器加以改进。目前汽车上的气囊系统大量采用以叠氮化物作为气体发生物质的推进剂型气体发生器,其它类型的气体发生器,包括混合气体型气体发生器、液体(液态气)型气体发生器、压缩空气蓄能型气体发生器和硝化纤维型气体发生器等也在积极研制。如摩尔顿公司生产的一种低密度、无毒的气体型气体发生器,与现用的相比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优点;布雷德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无钠叠氮化物气体发生器,耗用量不到钠叠氮化物发气剂的40%,而能产生等量的气体,从而使其体积减小,质量减轻。
气囊线束受到破坏也能弹出
气囊线束容易在猛烈撞击中受损
有很多车辆在激烈碰撞中车体严重变形,气囊也未弹开,有可能就是总线在碰撞中受损,导致信号不能传输。如果使用为Safe-By-Wire的电子线控,就能解决此类问题。Safe-By-Wire这个通讯协议在2004年提出,是专门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总线,通过综合运用多个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安全气囊系统的细微控制。这个系统的其优势在于:它是专门面向安全气囊系统。为了保证系统在汽车出事故时也不受破坏,Safe-By-Wire中嵌入有多重保护功能。
安全带气囊技术
全新奔驰S级的安全带气囊技术
在碰撞中,后排乘客的安全容易受到忽视,尤其是车辆尾和车侧面发生碰撞时,后排乘客尤其是可以使用成人安全带的儿童(儿童安全座椅不在范围内)容易被安全带勒伤。
梅赛德斯-奔驰研究了一种后排可充气式安全带,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安全带会迅速充气膨胀,降低安全带对于乘员胸部、脖子的伤害。这个被命名为Beltbags安全带会最先配备在新一代奔驰S级身上。进一步加达对乘客安全保护。
其实,奔驰并不是第一家运用该技术的厂商,此前在福特的Explorer及雷克萨赛LFA车型上都已开始搭配此项技术,不过奔驰这项技术仅部署在正面碰撞时开始运用。
行人安全气囊
沃尔沃在新车上配备的行人安全气囊
对行人碰撞车辆后的安全考虑也是汽车设计的一项硬性指标,所以你才会看到车辆保险杠使用了吸能材料,大灯及附件无锐角等。
除了这些对于行人的保护也可以使用安全气囊,沃尔沃研发的行人保护技术,它在发动机盖上方配有气囊配置,主要作用是保护行人头部和腿部。
该气囊在保险杠上方紧靠预警传感器激发,50-75微妙内瞬间完成充气,并保持充气状态长达数十秒,充气后的安全气囊在大灯之间展开,由保险杠顶面向上伸展至发动机盖表面以上,而且保险杠两侧的翼状气囊充气后还向两侧举起,可防止行人落到公路上。整个气囊的折叠模式和断面设计保证了气囊展开时能与汽车前端的轮廓相吻合,最大限度的保证儿童头部和成人腿部安全。
安全气囊不能100%的拯救遭遇车祸者的生命,但是在紧急时刻谁都想牢牢的抓住这棵救命稻草。所以选择一个对安全气囊有良心的企业以及正确的使用安全气囊降低附加风险,都是非常有必要的。